低代码什么时候流行的:《低代码流行时间解析》
在如今这个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低代码(Low-Code)已经从一项新鲜热潮成长为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工具箱”。但对于很多人来说,低代码的流行仿佛是突然之间爆发的。实际上,它的诞生与流行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一段非常有趣的发展历程。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梳理一下,低代码到底是何时开始变得流行的,以及背后的一些关键原因。
低代码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甚至更早的时间。那个时候,虽然“低代码”这个词尚未被正式提出,但已有一些面向终端用户的工具开始探索如何让非程序员也能创建应用程序的可能性。比如,当时一些拖拽式的开发工具(如早期的可视化编程环境)已经在初步尝试用简单的方式来构建软件系统。
然而,这些早期的工具还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功能和易用性都不够完善,实际上也没有真正引爆市场,更别提成为“流行”趋势了。直到进入21世纪后,随着企业对于定制化应用需求的不断提升,低代码的种子才算真正开始发芽。
真正让“低代码”这个词汇逐步被市场接受与熟知的时间点,大约在2014年左右。那一年,Forrester正式提出了“低代码开发平台”(Low-Code Development Platform, LCDP)的概念。低代码平台被定义为一种工具,它可以通过最小化编码需求,让用户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少的成本开发软件。
这样的定义不仅明确了低代码的核心特质——“少写代码”或者“零代码”,也划定了它的目标群体。一方面,它是一种技术解放工具,让专业开发者能够更高效地完成任务;另一方面,它也开始张开怀抱,让更多的公民开发者(Citizen Developer,即非专业程序员)参与到应用开发之中。
随后,以OutSystems、Mendix等为代表的一批低代码平台崭露头角。这些平台最早意识到,企业应用领域的开发难点不在于技术难度,而在于开发效率和资源的分配问题。而低代码的本质,恰好解决的就是这些企业的“痛点”。尽管当时低代码还处于一个小范围试水阶段,但它的潜力也开始慢慢被释放。
真正让低代码走向“流行风口”,是在2018至2020年这段时间。究其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谈:
随着全球企业进入数字化转型的浪潮,越来越多的组织意识到,自己需要开发大量的新应用来适应业务的快速变化。从客户关系管理到物联网方案,从实时数据监测到个性化电商需求,各行各业都需要“专属”的解决方案。
而传统的开发模式已显得陈旧且成本高昂——开发周期长,技术要求高,团队人力有限。低代码的迅速发展恰好填补了这个缺口。它提供了一个“少投入,多产出”的高效途径,自然受到企业的青睐。
据统计,全球软件开发人才始终供不应求。而低代码平台则有效降低了非专业用户开发应用的难度,让更多的非技术背景人士也能够参与到软件开发中来。这种模式既缓解了技术人才的短缺问题,也进一步推动了低代码的应用推广。
不可否认的是,新冠疫情是低代码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催化剂。疫情期间,大量企业面临快速线上化的需求,而通过低代码工具开发的应用能够以极快的速度帮助组织应对突如其来的问题,例如远程办公工具、疫情监控平台等。
再加上这个时段的低代码技术愈发成熟,用户体验显著提高,企业可以用更少的代价获得质量上乘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低代码的流行由此呈现爆发趋势。
目前,低代码已经成为企业开发领域的一个标配,无论是初创公司还是大型机构,不少都将低代码平台列为数字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些场景下,低代码甚至已经不再只是“辅助工具”,而是成为开发的首选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低代码本身也在不断演进。比如,从简单的表单式应用,到如今可以用于搭建复杂的流程自动化系统,甚至能实现与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结合。这意味着,低代码的未来仍然有广阔的成长空间。
低代码从概念的提出到真正迈向主流,经历了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其流行的关键在于技术不断成熟、市场需求增长以及外界环境的催化。而在未来,在技术进步与市场需求持续驱动的情况下,低代码可能带来更多颠覆性的创新。所以,对于企业来说,及时拥抱低代码,不仅是抢占先机,也是面向未来的一步关键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络用户投稿,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或描述失实的内容,请联系邮箱:hopper@cornerstone365.cn 处理,核实后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推荐
立即开启你的数字化管理
用心为每一位用户提供专业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及业务咨询